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融”什么?思考与建议
站在产业专家及职业教育研究者的角度,结合当前产教融合的痛点和产业发展需求,职业院校产教融合需围绕以下核心维度展开深度融合,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融资源:产业链与教育链的要素匹配
产业资源与教育资源互补
痛点:
企业技术资源(如设备、工艺)与院校教育资源(如师资、课程)不对等,导致合作浮于表。
建议:
岗位与学科融合,推动“园中校”“校中厂”模式,将企业生产线引入校园,或院校在产业园区设立实践基地,实现物理空间与资源的高度融合。
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例如企业开放实验室、院校提供研发服务,促进技术双向流动(如湘潭医卫职院将企业洁净车间标准转化为教学模块)。
2.数据与信息共享
痛点:
产教供需信息不对称,导致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需求(如高职专业与支柱产业匹配度仅68%)。
建议:
建设地方产教融合信息平台,动态发布行业技术趋势、岗位需求及院校资源,提升资源适配效率。
推动行业协会牵头制定分行业人才需求预测体系,形成“区域产业需求—职业院校供给”动态响应机制。
二、融机制:利益协同与制度创新
利益分配与风险共担
痛点:企业逐利性与教育公益性冲突,参与动力不足,“校热企冷”普遍存在。
建议:
设计“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激励政策,例如对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专项贷款支持。
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明确校企产权归属与收益分配规则,允许企业以技术、资本等要素入股并获取回报。
2. 政策协同与法制保障
痛点:政策碎片化、约束力弱,缺乏专项立法。
建议:
推动《产教融合促进法》等专项立法,明确企业育人责任与权益,强化行业企业的法律约束力。
地方政府制定实施细则,例如量化校企合作考核指标(如学生实习岗位比例),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三、融人才:培养模式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
课程体系与产业标准衔接
痛点:
教学内容滞后于技术迭代,如人工智能课程覆盖率低。
建议:
将行业技术标准(如医疗器械注册规范、智能制造工艺)直接转化为教学模块,构建“认知—模拟—实战”全周期培养闭环(如湘潭医卫职院案例)。
运营与教练融合,推广“双导师制”,企业工程师与院校教师共同开发课程,并实施“招生即招工”订单式培养,确保人才“即插即用”。
2.“两栖型”人才流动机制
痛点:教师缺乏产业经验,企业人员缺乏教学能力。
建议:
建立“柔性引才”机制,允许教师到企业挂职、企业技术骨干到院校授课,双向提升实践与教学能力。
设立“产业教授”岗位,吸引企业高层次人才参与院校科研与教学。
四、融技术:数字化与协同创新赋能
数字化转型驱动融合效率
痛点:传统合作模式效率低,缺乏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建议:
订单与任务融合,搭建产教融合信息管理平台,集成校企合作项目、技术需求、评价考核等功能,实现全流程标准化与可视化。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行业趋势,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如预测新兴岗位并开设对应课程)。
2.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痛点:校企研发合作松散,成果转化率低。
建议:
共建技术研发中心或众创空间,聚焦产业痛点(如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推动院校研发反哺企业生产(如“主动式射线防护屏”项目缩短企业生产周期)。
政府通过采购校企联合创新成果,降低企业参与风险,激发合作动力。
五、融生态:构建“四链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协同
案例:湘潭市通过“市域产教联合体”,将教育链嵌入智能制造、医疗器械等产业链,实现“四链共振”。
建议:
以区域产业集群为核心,推动职业院校与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形成“政校企行园”五位一体联盟,实现资源集聚与生态共建。推广“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将标准与评价融合,为在职人员提供技能升级通道,形成人才培养闭环。
产教融合需突破“物理叠加”,走向“化学反应”,通过资源、机制、人才、技术、生态的多维融合,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咬合。核心在于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政策与利益机制为保障,以数字化转型为支撑,最终形成“产业驱动教育、教育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
(来源:数智职教2025年4月7日)
一审一校/万雪婵 二审二校/蒙海涛 三审三校/李萍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