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课程思政体系,这个通用思路不要错过
高级的课程思政,其核心是融思政而不讲思政,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价值塑造渗透到教学全过程,使思政教育如同盐溶于水般自然融入专业学习,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教学准备中,构建一个完整的课程思政体系非常重要。
下面是一个常用的思路,有需要的老师可以参考一下。
一、设计课程思政目标
1.目标分层:价值引领(德)- 职业素养(能)- 文化自信(魂)三位一体
2. 目标拆解:从课程总目标→模块目标→课时目标进行分解
3. OBE 反向设计:依据毕业要求指标点反推思政目标矩阵
4. 对标行业:参照行业政策文件细化职业伦理要求
以《机械制图》为例:
1. 价值塑造: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比如 0.1mm 公差标注训练)、严谨的工程规范意识(比如国家标准 GB 的强制性)。
2. 职业素养:通过分组绘制装配图,强化“标准即安全”的责任意识;模拟企业设计流程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文化自信:对比古代《考工记》与现代制图标准,展现中华文明对标准化的贡献;结合国产大飞机 C919 图纸案例激发科技报国情怀。
二、挖掘思政元素
紧扣思政目标,然后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 关联知识:从课程知识点延伸出思政内涵(比如标准→法治意识)
2. 构建“时空关联矩阵”:横向关联行业发展,纵向追溯历史脉络
3. 映射现实: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比如工业软件国产化)
以《机械制图》为例:
1. 投影法原理 → 辩证思维(二维到三维的转化启示“透过现象看本质”)
2. 尺寸公差标注 → 哲学思考(“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量变到质变规律)
3. 三维建模技术 → 创新意识(对比国外 CATIA 与国产 CAXA 软件的自主创新路径)
4.标准件选用 → 文化认同(中国高铁标准体系的全球影响力)
三、设计思政融入载体
关键在于找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基因融合点”,使思政教育成为专业学习的自然延伸,而不是额外附加的内容。
常用的方法有:
1. 章节渗透:每章节设置多个思政映射点
2. 案例嵌入:设计“知识-案例-思政”三层结构
3. 方法论迁移:将专业思维转化为思政认知(如空间思维→全局观念)
以《机械制图》为例:
1. 螺纹画法章节的思政切入点可以是传统智慧与现代创新的辩证关系,融入方法可以讲解我国榫卯结构中的螺纹智慧,再与现代3D 建模技术关联。
2. 零件图与装配图章节的思政切入点可以是系统思维与局部服从整体的大局观,融入方法可以是分组完成共享单车装配图,讨论个体与集体关系。
四、实施方法
这里指的是实施什么教学活动。
1.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情境模拟、虚拟仿真、文化浸润
2. 构建“校企双元育人”机制:邀请行业专家参与教学过程
3. 开发“思政元素资源包”:包含视频、动画、历史文献等多模态素材
4. 实施“隐性渗透”教学:通过教师言行示范、教学环境营造等传递价值观
以《机械制图》为例:
1. 角色扮演:分组模拟“天宫空间站舱体图纸审核”工作场景
2. 辩论活动:开展“传统手工绘图是否应被AI取代”的伦理辩论
3. AR 教学:扫描二维图纸生成三维模型,直观展示中国高铁轴承制造精度
4. 虚拟仿真:模拟因图纸错误导致的桥梁坍塌事故,强化责任意识
5. 企业导师进课堂:邀请制图专家讲述重器图纸背后的故事
(来源:腾乐文化2025年4月5日)
一审一校/万雪婵 二审二校/蒙海涛 三审三校/李萍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