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教改课题】数智驱动下职业教育思政课“四维协同”育人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一、立项背景与意义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数智技术驱动下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聚焦技术赋能下的精准思政、智能评价等;二是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探索,强调职业素养与思政元素的有机嵌合;三是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践,注重多元主体联动和资源整合;四是教学评价体系改革与优化,关注过程性、发展性评价机制的建立。
第一,关于数智技术驱动下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数智技术重构了职业教育思政课的育人场景与实践路径,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方向。学者们普遍认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能够实现学情精准画像、教学内容动态适配以及教学效果智能评估,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方法论创新。例如,智能算法通过分析学生行为数据,可优化思政课的个性化教学策略(陈杜昊,2023);数智传播技术通过构建虚实融合的教学场域,能够拓展思政教育的时空边界(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2024)。同时,研究也指出技术应用需警惕价值异化风险,如过度依赖算法可能导致思政教育的“情感温度”缺失(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
具体观点包括:(陈杜昊,2023)提出智能算法赋能精准思政需以“师生协同创新”为核心,通过数据采集优化教学决策;(湖南民族职业学院,2024)以PS课程为例,设计“三融聚焦”的课程思政模式,强调数智化工具在专业课程中的情境化应用;(常彩霞,2024)认为数智技术应服务于“大思政课”的协同育人格局,需平衡技术赋能与意识形态安全;(杨易昆、罗江华,2023)从校企合作、教学改革等场景提出数智化技术落地的V字模型,强调业务流程与技术工具的深度融合。
第二,关于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研究
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决定了课程思政需与专业教育深度耦合,学者们围绕“职业素养-思政元素”的融合逻辑展开多维度探讨。研究发现,专业课程中嵌入工匠精神、劳动伦理等思政元素,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张华,2024)。例如,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通过挖掘技术标准背后的国家战略意义,将专业能力培养与爱国情怀相结合(张华,2024);药膳食疗学课程则通过劳动教育模块设计,实现职业技能与劳动价值观的双向渗透(刘晓霞,2024)。此外,产教融合被视为重要载体,校企共建思政资源库可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导向(徐小桃、伍锐,2024)。
代表性观点包括:(吴蕾等,2024)提出民办高职需通过“教学管理规范化”解决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两张皮”问题;(汪琛,2023)构建纵向年级递进、横向课程分类的“双维”思政教学体系,强化职业素养培养的系统性;(海南科技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指出职业本科院校需建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协同培训机制,破解教师思政能力不足的瓶颈;(邯郸职业技术学院,2023)强调思政元素应贯穿“课证融通”“赛训协同”等教学环节,实现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第三,关于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协同育人是破解思政教育“孤岛化”难题的关键,研究聚焦主体协同、资源整合与制度设计三个维度。学者们提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需形成“双向互动”机制(李青夏,2024),而校企协同、校际联合则是拓展育人场域的重要路径(郭淑颖,2022)。例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共建“走动的思政课堂”,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动(马骄,2024);广西高职院校则借助党建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构建“制度托底-理念创新-技术赋能”三位一体育人模式(邓树生等,2024)。研究同时指出,当前协同育人存在主体权责不清、激励机制缺位等问题(张国亮、危常亮,2023)。
主要观点包括:(唐志雄,2022)提出需建立“线上线下协同”“校校联合协同”等五类机制,形成全员育人网络;(李青夏,2024)强调高职院校需引入企业导师参与思政教育,弥补实践育人环节的短板;(冯昉,2024)认为师资队伍的能力互补是协同育人的基础,需建立跨学科教研团队;(张威,2021)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出发,论证协同育人的理论合法性,提出“目标-内容-方法”三层次协同框架。
第四,关于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与优化研究
教学评价改革是保障思政育人实效的重要环节,学者们倡导构建多元化、动态化的评价体系。真实性评价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职业教育场景,强调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基准设计评价标准(郭芳,2022)。例如,电子商务专业通过模拟企业真实任务,将职业素养纳入课程思政评价量规(郭芳,2022);五年制高职校则提出“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原则,强化评价的诊断功能(查俊晶,2023)。研究还指出,现有评价体系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教师轻学生等问题(吴楠,2023)。
关键观点包括:(巩彦平等,2022)构建四因素评价模型,将“意识形态导向准确性”作为核心指标;(贺淑红,2023)提出高职英语课程需建立“多维度全过程”评价体系,涵盖语言能力与思政素养双重维度;(查俊晶,2023)建议五年制高职校采用“量化与质性评价结合”方法,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吴琳,2021)从“八个统一”原则出发,倡导中职思政课评价向发展性、跨界性转型。
总之,现有研究在数智技术应用、专业融合路径、协同机制设计及评价体系改革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以下不足:其一,协同育人研究多聚焦“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二元互动,缺乏对“校企社政”四维主体联动的系统性探讨;其二,数智技术应用多停留于工具层面,尚未形成“技术-内容-方法-评价”的全链条创新模式;其三,教学评价体系偏重理论构建,缺乏与职业标准、行业认证衔接的实践验证。
今后应该构建数智驱动下“目标协同、资源协同、方法协同、评价协同”的四维育人框架,强化技术赋能与多元主体的深度融合;开发职业素养导向的思政元素动态挖掘工具,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精准适配;探索“岗课赛证”与思政教育的耦合机制,推动评价体系与行业需求的深度对接。以“四维协同”为突破口,通过数智技术整合校内外资源,为职业教育思政育人模式创新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2.国际研究趋势
技术应用:美国社区学院"数字公民教育"、德国"工业4.0背景下的职业伦理教育"等实践,注重AI、大数据在价值观培养中的应用。协同模式:欧盟"跨区域职业教育协作网络"、新加坡"校企政社四位一体"教育生态构建经验。启示与差距:国外注重技术赋能的个性化教育,但职业教育领域思政教育体系化研究较少,为本课题提供创新空间。
现有研究多聚焦单一维度(如技术应用或课程设计),缺乏"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系统化协同框架。数智技术应用停留在工具层面,未形成教育理念、育人机制与技术赋能的深度融合。
(二)本项目研究意义
理论价值:构建"四维协同"理论模型,填补数智化背景下职业教育思政育人系统化研究的空白。
实践价值:教育提质:破解高职思政课"供需错配"问题,提升教学实效性。
人才培养:培养兼具数字素养与职业精神的"新工匠"。
范式创新:形成可复制的"数智+思政"协同育人方案,服务"三教改革"。
社会价值: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思政育人解决方案,助力产教融合型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二、研究目标、内容和进程
(一)研究目标
构建以"目标协同(价值引领)、内容协同(模块重构)、方法协同(技术赋能)、评价协同(数据驱动)"为核心的"四维协同"育人模式,形成:数智化思政教育资源开发标准与共享机制,"课堂-实训-企业-社区"四场景贯通的教学实施方案,基于学习行为数据的动态评价体系
(二)具体研究内容
数智化思政教育需求分析:开展10所高职院校3000份问卷调研,建立学生数字画像与价值观发展模型。"四维协同"理论模型构建:目标层:对接《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4年)》职业素养要求。内容层:开发"红色基因+职业伦理+数字公民"主题资源包。方法层:设计VR/AR沉浸式教学、企业真实项目嵌入式教学。评价层:构建"过程数据+能力雷达图+企业反馈"三维评价体系。实施路径创新,搭建校企协同的"数字思政工坊",开发智能备课系统。建立"教师-辅导员-企业导师"协同教研机制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数智技术应用与思政教育规律的有效契合
多元主体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构建、动态化、可视化评价体系设计
(四)改革方案设计
开发"四维协同"数字平台架构(技术路线图)、建立"1+N"校企合作联盟实施机制、设计"双线混融"教学模式操作手册
(五)创新点与预期效益
创新点:
提出"技术赋能-价值渗透-场景贯通"融合机制、首创"企业生产数据反哺思政案例库"模式
效益:覆盖3省20所高职院校,年度受益学生超2万人
(六)推广应用价值
为《职业教育数字转型行动计划》提供落地案例、形成"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新范式。
(七)预期成果
研究报告:《数智化思政教育实施现状白皮书》
教学资源:开发12个VR教学模块、1套智能备课系统
制度成果:《校企协同育人工作规程》
(八)项目进度安排
2024.09-2025.02:基线调研与模型构建
2025.03-2025.11:试点实施与数据采集
2025.12:成果提炼与辐射推广
(作者:于丛栗 来源:职教研究2025年06月08日)
一审一校/万雪婵 二审二校/蒙海涛 三审三校/李萍
用户登录